淮安市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7-11-22 字体:【 】 浏览次数:  【 关闭 】 

近年来,淮安市积极发挥土地资源在做活做强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土地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效释放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淮安市累计流转土地357万亩,占全市确权登记颁证实测面积566.3万亩的63.07%。催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4237家,创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8家;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累计达10126个,工商年度报告比例达到93.6%,居全省领先行列。加速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转型升级发展,“4+1”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9%。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86%,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达83.6%。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9元,同比增长8.8%。
  自2013年5月淮安市首家在金湖县金北镇刘庄村开展试点土地确权颁证以来,通过“确实权”“颁铁证”,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更多“沉睡”的土地资源真正活起来。
  截至今年,淮安市已全面完成确权工作。全市涉及8个县区116个乡镇办1346个村(居)82万多户农户,证书发放到户率达98.5%,全市合同面积465.2万亩、实测面积566.3万亩。在全省率先完成检查验收工作,第三方抽检颁证到户率99.97%、群众满意率99.89%,8个县区数据库汇交通过农业部初检。与此同时,该市积极引导各地探索开展互换并地试点。盱眙县在兴隆乡黄庄村、刘岗村开展的试点工作,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从刘岗村工作情况来看,4个组已完成土地互换达800多亩,涉及89户家庭。通过互换并地,农户由原来的地块实测面积平均1.53亩/块,户均地块6.7块,户均实测面积10.27亩/户,转变为户均地块2块左右,块均面积6亩,实测面积也由于沟埂的取消增加了1%-4%左右。金湖县银涂镇唐港村自愿互换土地农户86户,262个人口,互换土地986亩,将原本涉及3个自然组的356块土地,通过互换,整合为99块。
  淮安市创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推出联耕联种、有偿退出、土地股份合作、农地入股、互换并地、土地托管、“返租倒包”等十种经营模式创新试点,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等四种经营主体,推进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快速发展。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在率先实现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覆盖的基础上,结合金湖县实施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推进服务阵地“六统一、四规范”,积极拓展服务功能,由单一产权交易向合同鉴证、抵押融资等多领域扩张。目前,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金额39.85亿元,溢价9096万元,溢价率22.8%。
  积极拓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权能。目前,全市有5个县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已发放贷款680笔,累计金额达2.63亿元,较好地缓解了各类主体发展资金难题。
  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县区初步形成“乡村调解、县区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确权颁证实测面积的63.07%。
  淮安市出台《关于创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实施意见》,采取典型引路、稳步推进,不断拓展统分结合经营业态。
  家庭经营业态不断推广。积极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家庭经营业态,加大家庭农场培育力度,推行分级培训辅导,市级重点对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进行培训,县级侧重对面上家庭农场和有意向发展的对象进行培训,通过引导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鼓励青年农民和大学生等农村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不断壮大家庭农场群体,全市家庭农场已发展到4237个,经营土地面积110万亩。引导家庭农场片区化集群发展,加快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家庭经营动能,全市已基本建成服务中心5个,金湖县分区域布点规划建设服务中心10个。
  集体经营业态加快发展。结合农村改革试验区、新型城镇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改革试点,着力培育“塘约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联耕联种、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为重点,引导村居牵头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提高集体经营份额,带动农民增收。全市村居集体已组建联耕联种服务社192个、土地股份合作社574个,经营面积47.67万亩。